开心过元宵 放心吃汤圆——元宵节饮食安全消费提示

吃汤吃汤圆是春节里重要的仪式之一,过完元宵节,才算过了一个祥和、喜庆的春节,“汤圆”成为元宵节的代言。汤圆白白胖胖、滚圆滚圆,萌萌哒讨人喜欢,吃进嘴里甜在心里,合家团圆有了落实,来年顺意也有了盼头。

  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两者外形相似、用料基本相同,但制作工艺不同,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

插画 :卞子矜

  上海江湖上沉浮百年的汤圆主要有三大帮派:本帮的菜肉大汤圆、徽帮的鲜肉大汤圆,还有占据主流地位的宁波芝麻汤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汤圆江湖上,“萌主”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芝麻汤圆、鲜肉汤圆、菜肉汤圆,还有外表透亮、内里缤纷的五彩汤圆,以及金灿灿的大黄米芝麻汤圆、可爱动物造型的芝麻汤圆,甚至无蔗糖汤圆等。

插画 :卞子矜

  元宵节前夕,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上海市生产经营的97批次汤圆(元宵)进行了监督抽检,主要检验项目为过氧化值(以脂肪计)、铅(以Pb计)、糖精钠(以糖精计)、黄曲霉毒素B1等,产品全部合格。

面对琳琅满目的汤圆(元宵),消费者该如何安全选购、科学食用呢?

选购汤圆(元宵)要“四看”

一看品牌

到正规的超市、店家购买,以保证汤圆的进货渠道正规以及完整的物流冷链。选择正规品牌、生产厂家的产品,注意保留好购物凭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

二看标签

查看包装上的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包括商品名称、配料表、营养标签、贮存方法、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尤其注意不要购买无配料表等信息的各类“网红”汤圆。

配料中可能含有致敏组分,易敏人群在选购时需注意仔细查阅配料表,以及配料表邻近位置是否有提示信息。

三看贮存

目前商场超市销售的多为速冻汤圆,对低温陈列柜的温度有一定要求,如果贮存温度不稳定,汤圆表面会带冰霜或冰碴,造成汤圆品质下降,因而这种汤圆不宜购买。

四看外观

优质的汤圆色泽均匀,外形基本圆正,大小基本一致,皮层薄厚均匀,不露馅,不裂口,无肉眼可见杂质,没有霉斑。

插画 :卞子矜

汤圆(元宵)趁热吃食用需节制

食用需节制

汤圆中虽然油脂、糖类、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但它作为一种时令佳品,偶尔吃一次不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但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说,需适量、小口食用。

汤圆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趁热吃较易消化,但糯米黏、散热慢,切忌对着滚烫的汤圆大咬一口,以免烫伤口腔、食管黏膜。冷后的汤圆淀粉结构发生变化,食用后不易消化。

有的消费者不满足于煮汤圆这一传统吃法,脑洞大开,把汤圆炸着吃、煎着吃、炒着吃,虽说口味上有创新,但增加了油脂的摄入量,不利于健康。

最后,提醒喜欢在家自制汤圆的巧手大厨,自制的汤圆馅心油脂含量较高,不宜久存,为避免氧化变质,最好现包、现吃。

情人节,读懂巧克力的鉴定“心语”

年后又到了浪漫而甜蜜的情人节,巧克力成为爱人之间传递浓情蜜意的载体。然而,包装上标注的50%、70%等数字代表什么?配料表中各种“可可”系列的名词又有什么区别呢?鉴定真爱,是一项“硬技术”。

           来源:网络

可可脂、可可粉,还在傻傻分不清?

面对巧克力产品标签配料表里那串带有“可可”字眼的名词,你是不是一脸茫然?是不是有种“字我都认识,却不知啥玩意”的感觉?

可可液块、可可脂、可可粉统称为“总可可固形物”,是制作高品质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一般用“%”表示,代表巧克力中可可固形物的比例,比如70%表示总可可固形物占了总量的70%,其他30%为糖、香草、乳化剂等,85%就是总可可固形物占了总量的85%。

来源:网络

可可液块  是可可豆经发酵、暴晒、烘烤等工序后,再去壳、研磨、冷却后的产物 ,有着可可的香气,能体现可可豆产区特色和味觉感知的成分。

可可脂  是可可液块经过进一步压榨后得到的硬性天然植物油脂,它的融化温度为 34~38 ℃,恰到好处地略低于人体体温,因而入口后能很快融化。巧克力中可可脂含量越高,口感越丝滑。新版标准GB/T 20707-2021《可可脂质量要求》中新增脱臭可可脂;可可脂色泽范围由原有的柠檬黄色至淡金黄色扩大到无色。

来源:网络

可可粉  是提取出可可脂的残渣经过进一步粉碎、碾磨、细筛后的产物,是巧克力苦味的来源。

读懂标签 它就是你想要的巧克力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读懂巧克力的标签,你完全可以选择一盒“含金量”高的巧克力。

认清“可可脂”和“代可可脂”

不是所有标有“巧克力”字样的巧克力都是真正的巧克力,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通过产品名称和食品配料表中代可可脂的含量来进行分辨。

代可可脂是一类能迅速融化的人造硬脂,其甘油三甘酯的组成与天然可可脂完全不同。用代可可脂制成的巧克力产品表面光泽良好,不会因温度差异而产生表面霜化现象。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9678.2-2014《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规定,代可可脂添加量超过5%(按原始配料计算)的产品应命名为“代可可脂巧克力”。巧克力成分含量不足25%的制品不应命名为“巧克力制品”。大家在选购巧克力时,可以通过查看产品名称、产品类型、配料表等信息辨别是巧克力还是代可可脂巧克力。

来源:网络

需要提醒的是,易敏人群在挑选巧克力时,需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榛子、杏仁等坚果成分;建议消费者一次购买少量巧克力或小包装巧克力,开封后尽快食用,吃不完巧克力应避光保存在15℃~17℃的环境中。

在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中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微生物指标应符合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9921-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国家标准规定。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三年对本市生产经营的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抽检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良好。

“生腌毒药”火出圈,但可不是闹着玩的

活蹦乱跳的龙虾、皮皮虾、膏蟹等海鲜用高度白酒腌制后,配上香菜、小米辣、蒜末等调成的蘸料,冷藏一段时间后直接生食,晶莹剔透的肉质,入口如果冻般弹滑脆甜,生蟹膏如冰淇淋般入口即化,吃了还想吃,像“中毒”了一样,人称“生腌毒药”。

图片

来源:网络

然而,生腌有风险,试吃需谨慎。生腌水产品“醉制加冷藏”的步骤顶多只能说是暂时抑制部分微生物,根本达不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而配料大蒜中大蒜素含量也与“杀菌消毒”的标准相差甚远,并不足以杀灭微生物。家庭自制生腌水产品所用的酒浓度不高、浸制时间短,再加上水产品本身也未必处理得干净,因而风险更高。

图片

来源:网络

吃生腌的风险有哪些?

寄生虫

别看寄生虫长得不大,但可以存活数十年,从肉眼不可见的卵逐渐长成肉眼可见的虫子,大的寄生虫可以长到9米。

生食海水鱼、海产软体动物易感染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是属于线虫的一种寄生虫。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但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人因食入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水鱼和海产软体动物而感染,感染宿主后虫体主要寄生于胃肠壁,从而引起患者腹痛或过敏等反应。患者发病急骤,酷似外科急腹症,常致临床误诊。

图片

生食淡水鱼虾易感染肝吸虫、肺吸虫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俗称鱼生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动物肝胆管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肝吸虫的虫卵被排入水体,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孵出毛蚴,经过一系列发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许多尾蚴。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淡水虾,侵入其体内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囊蚴。人或动物在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或虾,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在肝脏胆管内发现瓜子仁状的成虫

图片

寄生在宿主体内的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在我国,华南地区属于肝吸虫病高发地区,究其原因,不得不提鱼生。鱼生是广东省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尤以顺德出品为佳。生鱼片未经热处理加工便与其他辅料一同进入口中,肝吸虫可能伺机侵入人体肝脏

图片

来源:网络

而肺吸虫主要寄生于肺部,第二宿主多为溪蟹、蝲蛄等,食用生腌或未煮熟的淡水螃蟹、龙虾,如醉蟹,可能会导致肺吸虫感染

图片

来源:网络

微生物

生鱼片、醉虾、醉蟹等食物中的微生物指标可能不符合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的要求。虽然高浓度的糖类和无机盐溶液能使水渗出细胞膜,造成菌体脱水,起到抑制甚至杀灭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但对于能够耐受或嗜好高浓度糖和盐环境的微生物来说,并不能起到抑制或杀灭的作用,比如水产品中的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在3.5%的盐浓度环境中仍然可以迅速繁殖

病毒

诺如病毒是很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人感染后会导致肠胃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2009年赫斯顿·布卢门撒尔的米其林三星餐厅肥鸭餐厅给客人提供的牡蛎和蛏子(生食)就受到了诺如病毒的污染,导致40多位食客食用后出现了食物中毒。

图片

2 如何防范生食水产品风险?

确保原材料安全

食用动物性水产品的原则是“即食即作、即作即食”,且选择非高温季节环境条件,尽可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新鲜的原材料。首先,通过观察产品色泽初步判断其新鲜度;其次,通过按压,看其是否有弹性,再来做进一步判断。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中明确,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即以鲜、冻动物性水产品为原料,食用前经洁净加工而不经加热熟制即可直接食用的水产制品,并对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和即食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作出了有关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以及寄生虫指标等规定。

切忌贪“生”怕“熟”

只要彻底煮熟,就能放心享用水产品,所谓“管你生前闹得欢,做熟都是蛋白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滚鱼片或涮鱼片时加热时间不够,有可能无法杀死寄生虫。此外,生、熟砧板要分开使用,不要用盛过生鱼虾的容器盛放熟食,以避免交叉污染。

图片

来源:网络

虽然水产品营养价值高,但也不能贪多,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更应慎重,以免导致尿酸升高;过敏体质者也要谨慎吃海鲜,以免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必须低温贮存

消费者购买新鲜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后,若不能立即食用,务必将其放在冰箱中贮存,以延缓微生物生长和不良气味的滋生。此外,贮藏了一段时间的动物性水产品若闻起来有不良气味,则不能继续食用。强烈建议消费者购买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后立即食用且谨慎少食,确保食用安全。

选购合法生产经营的产品

消费者应选购合法生产经营的生食水产品。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通告》的有关规定,禁止在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环节制售一矾海蜇、二矾海蜇、经营自行添加亚硝酸盐的食品以及自行加工的醉虾、醉蟹、醉蟛蜞、咸蟹和醉泥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禁止生产经营醉虾、醉蟹、醉蟛蜞、咸蟹。

别再用错了!凉拌、热炒、煎炸“油”讲究

图片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可以烹调出各种美食,同时也为机体提供多种营养需求。如今五花八门的食用油简直令人挑花眼,除了国民饮食习惯中占比相对较高的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还有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核桃油、牛油果油等小品种油。紧接着就有人灵魂拷问了:“到底应该买什么油?”

01 用油要控量,不同种类换着吃

中国营养学会定期调查居民饮食与营养状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饮食中烹调油摄入量已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每日25~30g。“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但少吃油不是说油吃得越少越好,而是控制用油量,合理、适量地吃油,同时也要满足人体对油的营养需求。

图片
图片

大家通常认为价格高的油比较好,其实每种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建议不同种类换着吃,比如橄榄油、茶籽油含有较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麻籽油、大豆油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芝麻油含独有的芝麻林素、芝麻素等木酚素类物质。有些消费者会将几种油混合在一起,自己制作“调和油”,实际上也没必要。

图片

来源:网络

02谨防商家的误导宣传

误导一:压榨油比浸出油好

商家过度的宣传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通常人们认为“压榨油”比“浸出油”好。植物油按照加工工艺分为压榨和浸出,浸出法出油率高,会存在溶剂残留量风险,相比之下压榨法出油率低故成本较高,但无论使用哪一种工艺加工,溶剂残留量和质量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均应当符合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规定要求。

误导二:一级油质量最好

人们通常认为一级油质量最好,因而一些食用油也以此为卖点进行宣传。其实,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其加工程度来的,用它来概括油的“好坏”太过笼统。一级油的精炼程度最高,颜色清浅,是因为较高的精炼程度将色素等杂质去除得较多,同时也会降低其中营养成分的含量。高温精炼时,若加工工艺不够先进或者使用原料品质不佳,还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苯并[ a ]芘、氧化聚合物等不利健康的物质。因此,不是说精炼程度越高就越好,应按需购买。

图片

来源:网络

03烹饪不可大

控制油温,减少煎炸

植物油在持续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不仅会损失维生素E、多酚等营养成分,降低油脂的烟点,还会生成一些有害物。因此烹调时应尽可能控制油温,不要等油冒烟了再下菜,同时建议多采用蒸、煮、焯、烩、炖、熬等清淡少油的烹饪方式。如果一定要煎炸的话,应尽量缩短煎炸时间,最好废弃油炸后的油脂,切勿反复煎炸使用。

图片
图片

根据烹饪习惯选择油

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的食用油,看清产品种类、生产日期、原料等标签信息,少用各种“家庭自制”油。

图片

04贮存需注意

用油氧化变质后对身体会产生诸多危害,一般情况下,可以明显辨别出有哈喇、辛辣等异味,色泽变深,粘度增大,需避免食用。比较好的方法是购买小规格包装的油,吃完再换不同品种,防止油脂氧化酸败的同时,满足脂肪酸摄入的平衡。

图片

酸价、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与产品贮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特别是贮存温度较高时易导致脂肪的氧化酸败。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需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存。

图片

别以为你是100%果汁,就可以随便炫!

 想补充维C,喝点果汁吧!想美白,喝点果汁吧!想补充膳食纤维,喝点果汁吧!相比碳酸饮料、茶饮料、蛋白饮料等高糖饮料,果蔬汁类饮料一直被认为是健康饮品,然而,如果你不会挑,就会进入100%果汁的陷阱

来源:网络

100%果汁≠纯果汁

如果你以为产品包装上标明“100%果汁”就一定是纯果汁,实际上并非如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起实施的《饮料通则》的规定,直接水果榨汁或浓缩果汁加水还原到原来的浓度,都可以称为“100%果汁”,后者即是复原果汁。

根据果汁的加工方式,可以将市面上标有“100%果汁”字样的饮料分为FC果汁NFC果汁HPP果汁三种。

FC果汁是浓缩还原果汁,将水果榨成汁后,通过加热蒸发水分、杀菌制成易保存的浓缩汁,需要使用的时候,通过添加水,还原成果汁的饮品,保质期较长。由于经过浓缩与还原的复杂加工,其新鲜度及口感均无法与NFC产品相比。

NFC果汁是非浓缩还原果汁,将新鲜水果压榨出的果汁经瞬间杀菌后直接灌装,相比FC果汁,少了浓缩和还原的步骤,能够更大限度保留水果原有的新鲜风味和营养。NFC果汁的灌装分冷灌装、热灌装,冷灌装更利于保存原果汁的营养成分与口味,热灌装更利于果汁的保存时效性。NFC果汁的储藏方式和期限要求也比FC果汁更为严格。

HPP果汁是超高压冷杀菌果汁,前段出汁方式与NFC果汁类似,区别是罐装后采用的是超高压杀菌技术将果汁中的细菌杀死,延长保质期的同时不破坏果汁中的营养成分,使得味道新鲜如初,且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都能完好保留。HPP技术可将果汁保质期延长至45天甚至更长,方便储运和流通。

怎么知道你选的是哪种加工方式的果汁?

1

看瓶身标识

一般来说,NFC果汁和HPP果汁会在产品上有明显的“NFC”“HPP”标注,而FC果汁几乎不会标注“FC”。

2

看产品标签的配料表

一般来说,HPP果汁的配料表为鲜榨原汁,NFC果汁的配料表为鲜榨原汁或原汁加果肉,FC果汁的配料表为水、浓缩果汁(浆),或是浓缩果汁(浆)。

 来源:网络果汁饮料抽检情况

近三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的果蔬汁类饮料主要包括果蔬汁(浆)、浓缩果蔬汁(浆)和果蔬汁(浆)类饮料。检验项目覆盖重金属(铅)、真菌毒素(展青霉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合成着色剂)、微生物等,抽检结果均合格

 再好的果汁也需适量饮用

首先,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水果被榨成果汁的过程中,维生素与空气充分接触从而被氧化,膳食纤维也遭到破坏;

其次,水果中果糖含量较高,果糖在体内的代谢不受胰岛素的控制,因而人体摄入果糖不会引起严重的饭后血糖高峰和低血糖,加上水果中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当摄入有益,若过度摄入会引起肥胖、脂肪肝等健康问题;

最后,水果中的是内源糖,榨汁后则变成游离糖,极易被人体吸收,过量食用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

特别提醒,再纯粹的果汁也不能完全替代人体每天水果、蔬菜的摄入,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不能将它当水喝。

一粒农药的自白:“可怕”的我们也有“可爱”之处

 大家好,我是来自“农药家族”的一粒农药。谈起我们,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毒”,毒性在于致癌、致畸、引发肝脏病变……这些究竟是真相还是误解?在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可怕的我们也有“可爱”之处。

对农作物而言,我们是救命的“良药”

如同人类会生病一样,农作物也会“生病”,“生了病”的农作物不仅会产量骤减,也有可能让不小心食用它们的人类染病。

图片

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麦(图片来自网络)

以小麦为例,赤霉病是小麦上最常见的病害,除了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之外,感染赤霉病的小麦会产生一系列的真菌毒素,其中不乏远高于一般农药毒性的真菌毒素,例如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雪腐镰刀菌烯醇等,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安全。

这时候就轮到我们“农药家族”上场了!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统统不在话下,我们庞大的家族总能找到对付它们的成员,药到病除。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看,我们在“作物界”可是很受欢迎的,能帮助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瓜果蔬菜摆脱病害虫草害的困扰,帮助茁壮成长。

使用得当,我们是人类可靠的“伙伴”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家族中确实不乏高毒、剧毒的成员,尤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初,为了一味追求使用效果,对农药的使用、评估、检测等缺乏标准和规范,造成了不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也影响了我们家族的“口碑”。

随着农业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越来越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我们家族的成员经过淘汰、更替,安全性也越来越高。

图片

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并要求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

图片

看,我们“农药家族”的上市必须经过试验和批准,使用、残留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我们,不仅不会伤害人类和环境,还能有效增加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收入,满足我们农业大国、粮食大国、人口大国的需求,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好伙伴”!

懂得自保,我们一起和谐共处

很多人对我们家族都有误解,认为打了农药就等于有毒,只要有农药残留就要避而远之。殊不知,任何“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那多少才是安全的剂量呢?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22)中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全面覆盖了我国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和主要植物源性农产品。

图片

只有当某种果蔬农药残留超标或被检出禁用农药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更何况,国家制定农残限量标准时遵循最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原则,大家对农药残留大可不必“因噎废食”。2022年,上海市食用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9.21%,总体有序可控、稳中向好。

当然,个别瓜果蔬菜存在的农药残留现象,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通过适当存放、去皮切根、浸泡焯水等方法去除农药。选择正规途径购买,如超市、菜场、有资质的线上平台等进行购买食用。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也为市民提供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服务,如果您对购买的瓜果蔬菜不放心,可以送到就近的免费快检点测一测农残是否超标,或者扫二维码参与“你点我检”投票,市场监管部门会及时回应市民需求。

藏在“非油炸”薯片里的健康陷阱

 “咔擦”一声,香气瞬间弥漫味蕾,快乐因子也随之被激活,嘴角情不自禁微微上扬……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薯片的魅力,尽管因之高油、高盐、高热量而成为“垃圾食品”的代表,但它的美味却总让人无法抗拒。

精明的商家从中发现了商机,研发出所谓“兼顾美味与健康”的“非油炸”薯片。这种“非油炸”薯片真的比油炸薯片“更健康”吗?

非油炸薯片 vs 油炸薯片

为了让各位看官吃得放心,我们从近三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报告中了解到,薯片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重金属(铅)、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B₁、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和微生物等。抽检结果显示,除酸价和过氧化值不合格各1项次外,其余项目抽检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薯片的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9.86%。

 图片来自网络

“非油炸”薯片

会更好吃吗?

传统的油炸薯片通过油炸的方式去除薯片中的水分,使其变干、变脆,而“非油炸”薯片通常以“表面喷油+热风烘干”的方式使其变干、变脆,原理类似饼干,比起油炸,用油量有所减少,但仍需用油。

你以为“非油炸”薯片都是土豆片做的?错了!

  有研究表明,原切薯片的口感更脆,风味更强烈,也更好吃。

“非油炸”薯片的热量

也很高!

  很多人认为“非油炸”薯片比油炸薯片有更明显的健康优势,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前文提到,在制作“非油炸”薯片时也会用到油,所以从配料表上看,虽然“非油炸”薯片的脂肪含量比油炸薯片低,但是这脂肪含量仍然很高,达到了25.8克/100克,接近曲奇饼干的脂肪含量!

  不仅如此,每100克“非油炸”薯片的盐含量达到1.98克,虽比油炸薯片稍微低了一些,但仍属于高盐食品。

  从提供的能量值来看,“非油炸”薯片的能量并不低,每100克为2111千焦,而每100克油炸薯片的能量为3013千焦。

薯片好吃,也要管住嘴

   薯片是一种低营养密度的食品,它不仅能量高,而且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含量低,长期、过量摄入会使机体营养不平衡,导致“隐性饥饿”,即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缺乏某种维生素、矿物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推荐,每人油脂摄入量不应超过25~30克/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天,而一小包薯片就可能占据一天的脂肪和半天的盐摄入量。

想吃美味薯片,又想保持健康,当然也有办法,比如每次控制薯片的食用量、尽量选择低盐或无盐薯片、搭配其他健康的食品等。你学会了吗?

酸奶也有鄙视链?一场常温酸奶与低温酸奶的深度较量

如今,酸奶已成人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纵观酸奶在中国的发展史,从1950年到2009年近60年间,始终都以低温冷藏的面貌示人。

图片

来源:网络

直到2009年,我国首款常温酸奶面世,充分破除了酸奶的生产、运输、贮存、消费等所需的低温、时域限制,成为“异军突起”的酸奶品类。

低温酸奶与常温酸奶

只是保存温度的区别吗?

“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都是日常的说法,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加工方式和保存条件。低温酸奶需要冷藏运输和保存,保质期一般在30天以内;常温酸奶是酸奶发酵后经热处理再灌装,可以在常温下运输和存放,保质期一般可达3~6个月。

图片

低温酸奶需要冷藏保存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9302-2010《发酵乳》中指出,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可以简单理解为变酸)的产品;酸乳是发酵乳的一种,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制成的产品。标准中要求:发酵乳中乳酸菌数≥10⁶CFU/g(mL),发酵后经热处理的产品对乳酸菌数不作要求。

图片

常温酸奶在营养价值方面

并不逊于低温酸奶

常温酸奶属于发酵后经热处理的产品,也称“巴氏杀菌热处理发酵乳”“巴氏杀菌热处理风味酸奶”。

图片

来源:网络

世界乳品联合会(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简称IDF)专家指出,发酵乳的营养不仅来自活性乳酸菌,更来自于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功能营养成分。发酵后的巴氏杀菌工艺对这些功能营养成分以及牛奶自身的营养成分造成影响不大,所以常温酸奶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逊于低温酸奶。

有些品牌常温酸奶的包装上会标注乳酸菌“添加量”,对于乳酸菌“含量”而言,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含量过高可能导致酸奶口感酸涩,还会对肠道产生负面影响。

图片

按需选择 智慧消费

对于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没必要非得分出高低优劣,只要奶源过关、质量合格,两者都是好产品。

图片

来源:网络

如果想获得有益健康的活性菌且适应冷食,可以选择低温酸奶;如果喜爱酸奶的味道,外出旅行可以选择常温酸奶,携带方便、保存时间长;以前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常提上一箱牛奶,现在可以多一种选择了。

图片

来源:网络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发酵乳的抽检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良好。大家购买时应注意观察产品外包装是否完整,并仔细查看保质期,不要被明星代言、高大上的名字及花哨的广告宣传而误导消费,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酸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