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上半年食品安全抽检分析与评价

索取号文    号
产生日期2006-08-08
一、总体情况

2006年上半年,共监督抽检各类盒饭、食具、粮食及其制品、饮用水、乳及乳制品、肉品、熟食卤味、水果蔬菜、休闲食品、水产品、豆制品等17大类共12557件样品,样品覆盖本市各大食品卖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及部分集贸市场及餐饮业。按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合格11230件,合格率89.3%。

2006年上半年,共监督抽检保健食品63件,合格59件,总体合格率为93.65%。不合格指标为非法加药及重金属超标。

2006年上半年,共对粮食、蔬菜、畜禽肉、水产品、藻类、蛋类、乳与乳制品、水果和茶叶等14大类4711件食品开展了污染物监测,样品来自全市79包括个监测点,监测指标涉及重金属、农药残留、兽(渔)药残留、致病菌、寄生虫、病毒、天然毒素、多氯联苯、亚硝酸盐、N-亚硝胺、多环芳烃等11大类94项污染物指标,共获得监测数据30970项次。所有监测数据中有27908项次可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评价,有222件监测样品的258项次不合格,监测样品和项次的总合格率分别为95.29%、98.18%。

二、分析意见

1、上半年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略高于2005年同期食品抽检合格率的水平。上半年食品抽检合格率为89.3%,比去年同期的抽检合格率上升了2.8个百分点。

2、大部分食品安全系数较高。上半年度监督抽检结果显示,乳与乳制品、婴幼儿食品、调味品、方便食品、粮食及其制品、酒类、食用植物油、咸蛋、糖果、瓶桶装饮用水、食品容器的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其中乳与乳制品、调味品、酒类、食用植物油及食品容器抽检合格率为100%。

3、高风险食品抽检合格率有所提高。部分高风险食品熟食、盒饭、叶类蔬菜的抽检合格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9.6、8.3、1.8个百分点。

4、超市卖场配送中心及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抽检平均合格率高于95%。对上海联华物流配送中心、农工商好德物流配送中心、上海联家超市配送中心和麦德龙配送中心4家超市卖场配送中心共抽检的定型包装的乳制品、熟食卤味制品、粮食制品、婴幼儿食品、饮料、饮用水、调味品、方便食品、食用植物油和散装产品蔬菜水果合格率均为100%。对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上海华中果品交易市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上海曹安路市场、上海铜川水产批发市场等十家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水果、猪肉、牛肉和水产品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水果合格率为100%,蔬菜、水产品合格率均超过90%。

5、重金属、兽(渔)药残留、致病菌仍是本市食品主要污染物种类。在污染物超标或检出致病微生物的258项次指标中,重金属、致病菌、兽药/渔药残留占75%,致病菌污染主要见于畜禽肉和水产品原料。

三、基本评价

尽管上半年食品抽检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趋于上升,但诸多隐患依然存在,安全形式不容乐观。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上半年各类理化指标不合格的产品主要是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其中部分厂家为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或保持产品的外观等,在面粉中添加溴酸钾、腌腊肉制品中超量添加色素、豆制品中添加防腐剂、蜜饯、酱腌菜超量使用防腐剂甜味剂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尽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但部分生产厂家由于受到利益所驱动,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很难得到控制。相关监管部门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应加强对其监管,企业也必须认真执行制度,严格产品检验,以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对食用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及兽药的监控不容大意。从抽检结果来看,食用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滥用农药和兽药的问题有所改善,最近本市也不断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有所改观。然而,对对农药及兽药的监控是一项长期工作,监督执法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依然应加强监控,种养殖公司及农户也必须加强自律,切莫麻痹大意。

3、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仍须重视。超标食品中抽检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抽检首次在速冻米面制品中检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其产生的肠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元凶。同时,在肉类、水产食品原料中检出致病菌的比例仍较高,需要严格防止由原料所造成的交叉污染。相关产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加强对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管理,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4、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应进一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选择食品,尽量少食用或不食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抽检中发现较多问题的食品,以保护自身健康。